在調整中前進
2003-09-20
作者:《吉林日報》2003-5-21
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的榆樹市,有過輝煌的歷史。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過突出貢獻。然而,市場經濟打破了傳統的供需分配模式,使榆樹市陷入“產糧大市、工業小市、財政窮市”的怪圈。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該市領導經過反復調查、研究、探索,提出了“做強龍頭、優化結構、創新組織”的思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實現89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116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12.7%、11.5%和15.2%。
做大龍頭項目增強工業實力
圍繞農業辦工業、依托資源上項目,用工業項目拉動農業產業,走具有工業特色的效益農業之路。
玉米是高產作物之王,榆樹市每年產量在140萬噸左右,抓好玉米經濟是該市實現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的“黃金產業”項目,為此,該市千方百計提高玉米轉化能力。去年,建立了吉糧榆樹曙光變性淀粉有限公司,總投資1.4億元,達產后年生產麥芽糊精、變性淀粉1.5萬噸,轉化玉米7.3萬噸。圍繞這個項目,全市10個鄉鎮、近10萬農戶從事專用玉米種植,面積達3萬公頃,僅此一項農民每年增收1000多萬元;為拓展加工轉化領域,該市圍繞榆樹釀酒集團、長春榆樹大曲集團和省白酒集團三大龍頭企業打造榆樹酒業生產航母,把酒文章做精做強;依托年產20萬噸飼料的長春通威飼料集團做大飼料加工業,促進玉米加工轉化。同時依托吉糧集團45萬噸大豆深加工、黑珍珠醬油和天源食品項目,發展大豆加工業,以無污染、無公害、無轉基因的綠色豆制品搶占國際市場。該項目帶動全市13萬戶農民種植大豆8萬公頃,其中種植黑大豆3000公頃;年產5萬噸的脫毒馬鈴薯淀粉加工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帶動農戶種植脫毒馬鈴薯3000公頃,每公頃增收4600元;總投資5000萬元創建的年產10萬噸精潔米的關東禾豐米業公司,是集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品已被國家確定為綠色食品。該項目帶動全市10萬農戶,種植4萬公頃水稻。如今,“關東禾豐”米已暢銷全國,打響了榆樹綠色稻米品牌。現在,全市已經走出了一條糧食轉化增值之路。五棵樹鎮通過發展白酒釀造業、畜牧養殖業等農業產業化項目,每年轉化糧食15萬噸,全鎮糧食不僅不外賣,而且還要購進4萬噸。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項目41個,總投資20億元,達產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不僅提升了榆樹工業經濟素質,延長產業鏈條,還可促進農民增收。近日,省政府又確定榆樹為農產品加工業試點市。
深化結構調整加速“三農”裂變
調整種植業結構。榆樹市沿榆陶路、吉哈路等交通沿線構建綠色蔬菜經濟帶,種植蔬菜4萬公頃,建蔬菜大棚2萬棟;依托“一江兩河”水資源優勢,構筑綠色稻米經濟帶;根據區域特點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大崗肉葫蘆、新立珠蔥、紅星林果、福安藥材等已粗具規模,占有一定市場份額。其中,新立珠蔥銷售非常火爆,去年全鄉種植500公頃,今年達到1000公頃,每公頃純收入2萬元。現在,全市經濟作物面積達到1萬多公頃。由于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去年盡管遭受洪澇災害,但種植業收入未減,凈增效益78萬元,人均比上年增收50元。
調整畜牧業結構。該市本著“增總量、建基地、出精品、創名牌”的原則,圍繞規模化、標準化、安全化發展畜牧業。規模化:全市已建牧業小區200個,生豬發展到270萬頭、牛90萬頭、禽3100萬只;標準化:通過改良品種、規范種畜市場、健全繁改網絡等形式,打造榆樹豬、牛品牌,開發綠色畜禽產品;安全化:建設無規定疫病區,建立動物防疫體系,使肉類產品符合國際食品安全標準。通過抓“三化”,去年該市牧業總產值達到25.2億元,牧業人均收入1300元,比上年增收150元。
調整勞動力結構。農業的出路在于減少農民,該市把優化勞動力就業結構、加快農民非農化進程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推廣“光明模式”,引導農民向外地轉移。去年,光明鄉勞務輸出人數達到1.2萬人,勞務收入實現6600萬元;延河鄉朝鮮族居多,該鄉積極組織農民到韓國打工,每年赴境外打工人數達到30%以上;推廣“弓棚模式”,引導農民從土地上走出來。弓棚鎮通過實行全程機械化耕作,87%的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畜牧業、運輸業、服務業;推廣“五棵樹模式”,引導農民向小城鎮聚集。五棵樹鎮是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該鎮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造酒、豆制品、砂石采撈等支柱產業,形成了“非農產業占主導、產業發展成鏈條、8000農民進城鎮”的良好局面。目前,該市勞務輸出逐步實現了由無序流動向有序輸出轉變,由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轉變。2002年,全市勞動力轉移達23.6萬人,總收入6.09億元。
創新經濟組織健全服務體系
圍繞發展農業產業化,積極創新經濟組織。該市按照互利互惠、規范有序的原則,積極發展和壯大各類專業合作社。光明鄉根據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實際需要,采取項目帶頭人+農戶的形式創辦各類合作社。黨委宣傳委員馬云龍創辦的蘇子合作社,入社農戶達到2680戶,蘇子種植面積達845公頃,輻射周邊3個縣(市)、5個鄉鎮、18個村,年產蘇子1600噸,銷售收入650萬元;弓棚鎮組建農機、牧業、運輸三大合作社,推進了土地規模經營,2002年全鎮土地規模經營戶達4203戶、4485公頃,每公頃增收600元。全鎮規模養豬戶達到3500戶,年出欄生豬35萬頭,實現收入2.5億元。全鎮各種運輸車輛1300多臺,年運輸收入500萬元。目前,該市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和中介服務組織180多個,經紀人達到2萬多人。這些合作社較好地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促進了農民致富增收;完善市場體系。五棵樹黃牛市場,由原來占地4.5萬平方米改建成占地1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交易市場,年交易量由過去的8萬頭增到50萬頭,日交易額達300萬元,成為東北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加強了弓棚生豬交易市場建設,生豬年交易量已突破60萬頭,年創產值3.6億元,每天有160多臺雙橋大貨車運輸生豬,遠銷到山東、廣東、河南等地;提供信息服務。該市投資200多萬元,成立信息網站,組建農業信息網絡系統,一些產品實現了網上銷售。
做大龍頭項目增強工業實力
圍繞農業辦工業、依托資源上項目,用工業項目拉動農業產業,走具有工業特色的效益農業之路。
玉米是高產作物之王,榆樹市每年產量在140萬噸左右,抓好玉米經濟是該市實現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的“黃金產業”項目,為此,該市千方百計提高玉米轉化能力。去年,建立了吉糧榆樹曙光變性淀粉有限公司,總投資1.4億元,達產后年生產麥芽糊精、變性淀粉1.5萬噸,轉化玉米7.3萬噸。圍繞這個項目,全市10個鄉鎮、近10萬農戶從事專用玉米種植,面積達3萬公頃,僅此一項農民每年增收1000多萬元;為拓展加工轉化領域,該市圍繞榆樹釀酒集團、長春榆樹大曲集團和省白酒集團三大龍頭企業打造榆樹酒業生產航母,把酒文章做精做強;依托年產20萬噸飼料的長春通威飼料集團做大飼料加工業,促進玉米加工轉化。同時依托吉糧集團45萬噸大豆深加工、黑珍珠醬油和天源食品項目,發展大豆加工業,以無污染、無公害、無轉基因的綠色豆制品搶占國際市場。該項目帶動全市13萬戶農民種植大豆8萬公頃,其中種植黑大豆3000公頃;年產5萬噸的脫毒馬鈴薯淀粉加工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帶動農戶種植脫毒馬鈴薯3000公頃,每公頃增收4600元;總投資5000萬元創建的年產10萬噸精潔米的關東禾豐米業公司,是集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品已被國家確定為綠色食品。該項目帶動全市10萬農戶,種植4萬公頃水稻。如今,“關東禾豐”米已暢銷全國,打響了榆樹綠色稻米品牌。現在,全市已經走出了一條糧食轉化增值之路。五棵樹鎮通過發展白酒釀造業、畜牧養殖業等農業產業化項目,每年轉化糧食15萬噸,全鎮糧食不僅不外賣,而且還要購進4萬噸。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項目41個,總投資20億元,達產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不僅提升了榆樹工業經濟素質,延長產業鏈條,還可促進農民增收。近日,省政府又確定榆樹為農產品加工業試點市。
深化結構調整加速“三農”裂變
調整種植業結構。榆樹市沿榆陶路、吉哈路等交通沿線構建綠色蔬菜經濟帶,種植蔬菜4萬公頃,建蔬菜大棚2萬棟;依托“一江兩河”水資源優勢,構筑綠色稻米經濟帶;根據區域特點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大崗肉葫蘆、新立珠蔥、紅星林果、福安藥材等已粗具規模,占有一定市場份額。其中,新立珠蔥銷售非常火爆,去年全鄉種植500公頃,今年達到1000公頃,每公頃純收入2萬元。現在,全市經濟作物面積達到1萬多公頃。由于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去年盡管遭受洪澇災害,但種植業收入未減,凈增效益78萬元,人均比上年增收50元。
調整畜牧業結構。該市本著“增總量、建基地、出精品、創名牌”的原則,圍繞規模化、標準化、安全化發展畜牧業。規模化:全市已建牧業小區200個,生豬發展到270萬頭、牛90萬頭、禽3100萬只;標準化:通過改良品種、規范種畜市場、健全繁改網絡等形式,打造榆樹豬、牛品牌,開發綠色畜禽產品;安全化:建設無規定疫病區,建立動物防疫體系,使肉類產品符合國際食品安全標準。通過抓“三化”,去年該市牧業總產值達到25.2億元,牧業人均收入1300元,比上年增收150元。
調整勞動力結構。農業的出路在于減少農民,該市把優化勞動力就業結構、加快農民非農化進程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推廣“光明模式”,引導農民向外地轉移。去年,光明鄉勞務輸出人數達到1.2萬人,勞務收入實現6600萬元;延河鄉朝鮮族居多,該鄉積極組織農民到韓國打工,每年赴境外打工人數達到30%以上;推廣“弓棚模式”,引導農民從土地上走出來。弓棚鎮通過實行全程機械化耕作,87%的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畜牧業、運輸業、服務業;推廣“五棵樹模式”,引導農民向小城鎮聚集。五棵樹鎮是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該鎮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造酒、豆制品、砂石采撈等支柱產業,形成了“非農產業占主導、產業發展成鏈條、8000農民進城鎮”的良好局面。目前,該市勞務輸出逐步實現了由無序流動向有序輸出轉變,由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轉變。2002年,全市勞動力轉移達23.6萬人,總收入6.09億元。
創新經濟組織健全服務體系
圍繞發展農業產業化,積極創新經濟組織。該市按照互利互惠、規范有序的原則,積極發展和壯大各類專業合作社。光明鄉根據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實際需要,采取項目帶頭人+農戶的形式創辦各類合作社。黨委宣傳委員馬云龍創辦的蘇子合作社,入社農戶達到2680戶,蘇子種植面積達845公頃,輻射周邊3個縣(市)、5個鄉鎮、18個村,年產蘇子1600噸,銷售收入650萬元;弓棚鎮組建農機、牧業、運輸三大合作社,推進了土地規模經營,2002年全鎮土地規模經營戶達4203戶、4485公頃,每公頃增收600元。全鎮規模養豬戶達到3500戶,年出欄生豬35萬頭,實現收入2.5億元。全鎮各種運輸車輛1300多臺,年運輸收入500萬元。目前,該市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和中介服務組織180多個,經紀人達到2萬多人。這些合作社較好地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促進了農民致富增收;完善市場體系。五棵樹黃牛市場,由原來占地4.5萬平方米改建成占地1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交易市場,年交易量由過去的8萬頭增到50萬頭,日交易額達300萬元,成為東北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加強了弓棚生豬交易市場建設,生豬年交易量已突破60萬頭,年創產值3.6億元,每天有160多臺雙橋大貨車運輸生豬,遠銷到山東、廣東、河南等地;提供信息服務。該市投資200多萬元,成立信息網站,組建農業信息網絡系統,一些產品實現了網上銷售。